政府信息公开
索 引 号:111310825544879301/2021-00027主题分类:文秘工作发布机构: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发文日期:2021-12-03文  号:有 效 期:  有 效
名  称:2020年工作总结暨2021年工作安排的报告
2020年工作总结暨2021年工作安排的报告
发布机构: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发布日期:2021-12-03

 2020年工作总结

2020年,市科工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各项决策部署,围绕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以“科技创新提速年、工业经济发展年、服务民企推进年”为主线,各项重点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一、圆满完成主要指标任务

(一) 重点指标荣获佳绩2019年度全省民营经济发展考核中,我市位列全省168个县(市、区)第9名被评为全省民营经济发展先进县;2020年河北省县域科技创新能力监测评价中,我市被评为A类,位列全省第9位

科技创新成果显著。2020年,廊坊市下达河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任务指标180家,截至目前,新认定获批190家。高新技术企业任务指标24家,获批24家。防灾科技学院、有研国晶辉新材料有限公司等8家校企荣获河北省级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沃达液压、新荣利通、平恩康等6家企业获批廊坊市级研发中心。技术交易额提前超额完成,达到11亿余元(任务9亿元)。

(三)工业经济稳步发展。20201-11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6%,位列廊坊第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6.7%,位列廊坊第3;工业技改投资增速-1%,位列廊坊第3;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6,为近5年最多。

二、全面推进科技创新提速

落实“科技跃升三年行动计划”,开展“科技创新提速年”,推进园区和平台载体建设,培育壮大创新主体,提升全市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政策资金支持。我局根据中央省市科技、工信系统出台了系列扶持企业优惠政策,以及我市《应对疫情支持中小企业共渡难关的十三项措施》《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应对疫情影响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措施,第一时间制定实施细则,稳步开展惠企工作。今年以来,全市共争取到省级、廊坊市级科技类奖补资金2100余万元,惠及企业140余家;本级安排科技类奖补资金1697余万元,惠及企业近80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积极争取各级各类奖补资金申报、兑付进度,积极推进信贷纾困、房屋减免等政策落实,按要求将资金向疫情防控期间及过后的重点工程倾斜,向新技术新业态倾斜,向受疫情影响的中小微企业倾斜。

聚焦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创新主体。按照“梯度培育、差异扶持、扩量提质”的思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为核心,坚持“引进”与“培育”相结合,着力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服务体系,搭建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阶梯,引导创新资源和创新服务向企业集聚,推动企业向高新化、高端化发展,提升产业整体层次和创新能力。积极推动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系统入库培育,全年共培育59家。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通过精准服务活动示范带动,42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涉及新材料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高技术服务等各个高新领域,质量、数量明显优化。在此基础上加强后备培育,目前共培育10家。

打造创新平台,提升科技承载能力。加强企业自主创新和产学研联合开发,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院所为依托,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相结合的企业科技创新体系。采取政府主办、企业自办、政企合办、团队引进、整体复制等多种形式,加快各类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组织建设运行良好的市级研发平台申报省级研发平台,促进我市创新主体研发能力的提升。全年新增省级研发平台8家(累计19家),新增廊坊市级研发中心6家(累计110家)

抓住协同发展契机,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突出产业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大需求,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绩效为标准,选择一批创新水平高、行业带动力强、能够形成经济增长点的京津尖端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重大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给予集中支持,促进关键共性技术及成果转移转化,支撑和引领我市的经济转型发展。我市获批省级、廊坊市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项、3项,廊坊市军民融合科技创新项目1项,重点研发项目4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3项,廊坊市级自筹经费计划项目62项。

整合优化科技资源,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多角度、多渠道加快社会化、专业化、一站式创新平台建设。组织企业参加 “孵化器、众创空间”创建、运营知识讲座2场,“技术合同交易额登记”等相关知识培训2场,参加企业200余家次。成功培育兴业智谷、铭泰慧谷2家孵化器升级省级孵化器;三河同飞制冷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获批省级“国际科技合作示范企业”;三河市兴农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获批省级“农业科技小巨人”;三河市尚德园林获批省级“星创天地”;三河蓝洁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获批省级“科技小巨人”;大益生物等5家单位获批廊坊市级“科普基地”;燕赵园林有限公司获批廊坊市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三河市天创智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入围廊坊市级“科技服务”机构。

三、全力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全面落实“工业转型升级系列三年行动计划”,开展“工业经济发展年”,全力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一)推进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完善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三大特色产业集群规划,根据规划编制完成各产业集群产业链发展实施方案。组织开展“百校千企”产学研用合作推进活动,促进重点产业集群企业以项目合作、共建研发机构、人才联合培养等多种形式深化产学研用合作,推动集群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机制组织企业申报河北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振兴发展项目,争取奖补资金230余万元,获批河北省重点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产品企业1家,获批A、B、C级研发机构共计20家。根据企业行业、规模、特点,每个集群抽选40家企业为样本企业,以样本增速测算集群增速,定期登录省工信厅监测平台,确保上报数据工作高质量完成2020年前三季度3个产业集群营业收入总计98亿元,同比增长3.7%;完成税收6.5亿元,同比增长4.3%在全省县域特色产业振兴工作考核中,我市进入全省20强(位列第17名)

加快发展工业设计。制定《三河市重点企业落户和发展扶持奖励办法(试行)》、《三河市加快楼宇经济发展扶持奖励办法》等政策,开展6次培训辅导活动,受训企业410家次,在基地租金减免、招商引资、银企对接、外出考察学习等方面予以优先支持。今年,完成推荐3家产业园区申报廊坊市级“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基地”项目,已获批2家;5家企业获批廊坊市级“专精特新”项目;1家企业获批填补国内空白项目;为兴远高科申报廊坊市唯一一家省级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项目,待批。   

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制定印发了《三河市传统产业提档升级战线工作方案(2020—2022年)》,组织印刷装订、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等企业代表召开传统产业座谈交流会,深入企业调研,建立完善三大传统产业企业信息库,找准龙头企业、行业骨干企业、专精特新、小升规”企业培养对象,大力推进食品加工、机械制造、印刷装订等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先后组织企业参加“5·18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等各类峰会、展览、论坛等活动18次、涉及企业79家次,帮助企业家开拓视野、更新理念,提升品牌知名度,为企业转型升级、实现创新发展增加了知识储备。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小微基地发展,建立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对“入库”企业梯度培育和引导扶持。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获批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省市级“小微基地”3家,中小微企业发展呈现出崭新活力。加快发展工业设计,落实专项扶持资金,组织企业、高校参加廊坊企业工业设计河北对标行活动、“工业设计进校园”等系列活动,引导企业将工业设计向产品植入,打造典型产品、典型案例,不断提高企业的创新力、竞争力。加强工业经济项目申报,全年共申报工业类项目25个,争取资金1400余万元,惠及企业42家。联合市电视台开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系列报道工作,优选6家优秀企业作为技术改造、转型升级典型进行培树。通过微信群、公众号等方式对信贷纾困资金制造类贷款贴息政策进行广泛宣传,共征集到34家制造类企业信贷信息,贷款金额合计8500余万元,进一步助力中小微企业有效应对疫情,保障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助推企业复工复产。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变化,有针对性地调整防控措施的基础上,全力推进企业复工复产。下发了系列文件(致全市广大企业的一封公开信、《关于企业复工复产有关工作的通知》《关于企业复工复产有关工作的补充通知》《切实做好企业复工复产工作的通知》),对企业复工复产,特别是疫情防控工作做出具体安排,落实具体要求。疫情防控初期,先后协调了谊安医疗、华通机械等25家涉及应急医用物资生产配套企业复工复产。协调全市10家民生企业在落实防控措施的基础上保障生产供应,确保群众生活秩序稳定。对莱尼线束等重点企业实施“一企一策”,各部门通力配合、驻厂指导,全力助企复工复产。市科工局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和“双创双服”企业群,开设“惠企政策”“项目申报”栏目,在第一时间将相关政策文件、实施细则推送给企业。疫情以来,共发送惠企政策汇编8期,各类专题政策21项,细则流程解读20条;公众号关注度为671,微信群服务企业达419家。6月30日,市科工局召开“落实惠企政策 助企复工达产”新闻发布会,面向社会宣讲惠企政策制定、项目申报、包联服务等方面工作。新华社、河北日报、廊坊都市报等媒体对我市促进企业复工复产的典型做法进行了系列报道,社会反响良好。

(五)推进智能制造信息化项目建设。组织企业参与各类“大智移云”项目申报,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推进两化向深度融合发展。组织企业申报省部级“新一代信息技术项目”的申报,华通科技、轩慧科技获批专项资金360万元。推荐企业参评“工业控制系统安全示范项目”,新宏昌公司获得省级补贴资金50万元。组织企业参加“国家级两化融合水平整体性评估”,新宏昌公司获两化融合贯标奖励10万元。组织30余家电子信息类重点规上企业参加了省企业上云平台系列对接活动,全年我市共有4家工业企业上云,新宏昌、同飞制冷获得省级上云补贴94.7万元。

四、全面开展暖企助企”活动

开展“服务民企推进年”,持续完善帮扶机制,为企业排忧解难。

(一)全力做好经济运行监测和行业管理工作。加强分析研判,规范行业管理,力促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是强化运行监测。督促41家监测企业按时上报工信部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运行监测平台报表,确保上报数据及时准确,完成河北省工信厅电子信息统计报表系统数据填报工作。充分利用工业和民营经济网上运行平台,及时对年产值考前的重点大户、重点减停产企业进行实时监测,分析找准波动原因,提出科学合理建议,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二是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与廊坊市生态环境局三河分局联合制定了《三河2020年工业企业料堆场管理工作方案》,建立健全了21家工业企业料堆管理台账6月、8月,与市生态环境局联合进行专项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企业实现了规范管理。提前完成19台工业企业燃油锅炉改造和2019年剩余2台燃气锅炉低氮改造任务,同时于6月下旬至8月中旬利用两个月时间组织燃油(燃气)改造初验工作,并及时将验收情况上报市政府。完成2018、2019年新能源汽车补贴发放工作,符合2018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共计146辆,共计发放省级补贴资金1517457.00元,符合2019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共计191辆,计发放省级补贴资金1939637.00元。三是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在抓好民爆和盐业安全生产监管同时,分别制定了《关于推进规上工业企业安全生产应急处置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方案《关于进一步深化安全生产“打非治违”的行动方案》2020年“安全生产月”活动方案《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工作方案》《安全生产风险隐患百日攻坚实施方案》《安全生产监管清单》,3次分组进镇入企进行安全生产(消防)指导帮扶活动(其中与廊坊市工信局委托第三方安全生产专家共同指导企业20家)四是圆满完成“地条钢”和落后产能排查工作。制定了《三河市2020年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工作要点》,组织各镇区(街道)向市政府签定承诺书,确保辖区内不发生违规生产销售“地条钢”问题,确保不发生已取缔“地条钢”企业死灰复燃问题。会同市发改局、市自规局、市生态局、市应管局、市市监局上报了《关于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督导检查通报问题自查情况的工作报告》。

落实领导包联制度。2月,从市直单位抽调的67名干部与镇区干部一起驻企包联,一包到底,围绕当好“四员”(防疫防控监督员、复工复产协调员、安全生产巡查员、情况反馈信息员),驻企督促企业做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在此基础上,3月,对全市703家重点企业安排75组、397名干部,全部入企、驻企。与此同时,我们从用电量着手,充分发挥包联干部作用,对于用电量下滑在20%以上的40家企业,调整分包力量,选派精干人员入企分包,分析原因,找准路径,逐项帮助解决;对25家工业园区内的规上企业,针对不能及时了解企业用电的实际,一对一分包,主动上门服务,了解需求,及时梳理企业遇到的困难问题,做到所有规上企业帮扶全覆盖。4月,起草制定了领导干部包联制度,对126家规上企业和25家成长型规下企业,按照“一名领导、一个部门、一包到底”的原则逐企包联。截至目前,梳理土地、环保等问题154个,已全部解决到位或长期推进中。

实施开展企业家培训计划制定《企助长成才培训活动方案》,提升企业家素质更好引领企业发展。组织开展一期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培训班(网课培训),结合2020年省、市级典型工业项目(专精特新、填补国内空白、小微基地)申报要求,对近三年的申报情况进行了分析解读。10月份开展企业家学习参观活动,组织14个产业园区实际控制人赴江浙等先进产业园区就园区建设、招商等方面进行了专题学习。通过现场参观、面对面交流、深入对接互动等方式,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提高运营管理能力。开展企业家进高校“云课堂”培训。组织河北福昊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长城重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40家企业负责人参加“企业家进高校云课堂”专题培训,邀请相关行业专家学者进行网络授课(共365门课录制课程、24堂直播课,目前已有30门课程上线),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经营管理水平。开展省级创业创新人才(辅导师)专题培训,组织创客天下、兴远高科两家创新基地共12名管理人员参与培训,通过理论学习和案例分析,提升基地创业创新服务能力,提高服务企业的质量和水平。

全面清理拖欠民营企业欠款。制定并落实《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工作方案》,以“全覆盖、无盲区”为目标,组织财政、审计和专业人员对所有政府工程和事业单位与民企的业务往来,横到边、纵到底,展开拉网式排查。兜清“家底”,不放过一个问题隐患。坚持“谁的事谁负责”,明确各镇(区、街道)的属地责任和财政等重点部门的行业责任,以责任落实促工作落实。累计排查并偿还拖欠民企款项共计1445.49万元,在此基础上建立动态化台账,确保发现一起,妥善清欠一起。

积极提升投资项目审批效能推进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网上备案改革,利用好河北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功能,简化企业申报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备案流程,有效缩短技改备案时间,做到从申报受理到审核备案的有效时限缩短为7个工作内,打通投资项目开工前“最后一公里”。今年以来,完成网上申报受理备案项目7个,办理时限均缩短至7个工作日内,真正做到让企业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

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展会活动。组织企业参加“5·18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人工智能科创大赛(香港科大宣讲廊坊站)”“廊坊市企业云服务平台培训会”“京津冀大智移云峰会”“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等各类峰会、展览、论坛等重大活动18次、企业53家次,帮助企业家开拓视野、更新理念,帮助企业提升品牌知名度,加强交流,为企业转型升级、实现创新发展增加了知识储备。

2021年工作谋划与安排

2021年,我局将突出抓好工业经济运行、科技创新提升、企业转型升级、助力服务企业等重点工作,围绕“培育、培育、再培育”要求,创新思路,确保在完成廊坊下达的工业和科技各项任务的基础上进位争先,为打造“三个走在前列”协同发展先行示范区做出积极贡献。

一、抓工业经济运行

树牢“发展是第一要务”思想,促创新、抓运行、强调度,确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一是加强主体监测分析,盯紧重点企业,及时预测、预判,主动联系、靠前服务;加强对停减产企业的调研分析,找准问题和症结,帮助企业扩大产能,增产增效,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二是加强指标监测分析,紧贴工业即期运行特点,抓好重点指标的协调服务和督导调度,坚持工业经济定期调度,确保全市工业经济稳定运行。三是加强工业企业培育服务,发挥市本级255万奖励资金作用,深挖增量,建立完善规下、规上企业台账,抓好培育引导,建立包联服务制度,重点掌握工业企业增值增效、技改升级、科技研发、平台创建等情况,提升工业经济增量。

二、抓科技创新提升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夯实创新能力、创新人才、创新环境三大支撑,实现企业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孵化育成能力提档升级。一是建设高质量研发平台。聚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主导产业,引导建设、组织申报河北省技术创新中心等研发平台。引进京津创新资源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平台,拓展企业与京津众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技术引进与研发合作的渠道,建设高层次科技研发机构。加强研发平台之间的交流合作,组织企业到先进地区学习。二是强化双创平台服务能力。指导我市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对照省级、国家级建设标准加强自身建设,争取上档升级。加强互访交流、业务培训,提升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进一步落实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认定管理办法,研究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绩效管理办法,加大支持力度。三是加强创新主体培育。精心筛选创新基础好的企业纳入高企后备培育库,开展定向帮扶和精准服务,促进企业有条件、有能力在知识产权、成果应用、科研投入等方面达标。继续组织高企培训和交流活动,促进全市现有高企发展壮大。立足长远抓培育,大力引进、培育、转化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着眼当前抓认定,筛选梳理符合条件的企业,及时组织推荐认定。广泛深入宣传科技创新政策,激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四是培育壮大创新联盟。围绕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新建一批产学研资用紧密结合的廊坊市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完善联盟管理办法,优化联盟备案流程,加强联盟工作指导,争取联盟在各重点产业领域实现全覆盖。

三、抓企业转型升级

扭住传统产业提档升级战线,着力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一是加强政策支持。全面梳理产业发展现状,对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在指定整体提及改造计划的基础上,实施一业一策,一企一方,加强政策的针对性,推动传统产业做优做强。二是加强资金支持。扎实开展“百企转型”行动,对特色产业和传统产业升级改造项目予以大力帮助,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力争工业技改扶持资金同比增长10%。强化政银企对接,有效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三是加强人才支持。安排专项资金开展企业家培训,提升企业家战略思维、全局视野、知识水平,打造高素质企业家队伍,更好引领企业发展。四是加强品牌建设支持。结合企业发展和政策环境实际,制定实施贴合企业的品牌战略,探索建立品牌战略基金,鼓励引导优势企业进行品牌创建工作,努力打造一批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知名度高的著名品牌,力争培育2个全省乃至全国知名品牌并予以奖励。五是持续推进“两化融合”建设。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互联网+先进制造业”、企业上云、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建设,积极开展项目培育、示范带动,力争新增市级以上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5家、“制造业+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3个,培育一批具有创新引领的示范项目。六是着手开展 “一网通办”平台建设。制定“一网通办”运营方案,完成信息资源目录梳理和基础平台建设,分批有序完成数据交换和平台对接,采集相关数据,力争到年底前搭建全市统一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总门户。

四、抓助力服务企业

按照政府统筹、部门协同的原则,完善服务机制,改进方法,凝聚合力,认真落实交办、督导工作制度,切实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困难问题,促进特色产业企业转型发展。一是持续推进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制定出台《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专项扶持政策》,扶持集群内企业优化发展,完善落实产业规划,组织企业按月填报产业集群数据库,建立考核机制,定期对有关数据指标和工作开展情况做出评价,实现特色产业更好更快的发展。二是持续落实包联责任制,积极发挥民营办作用,落实包联管家、包联领导、联席会议三级解决制度,强化日常进度通报。三是组织专家团队入企帮扶,组织各相关责任部门业务骨干、专家顾问等深入企业帮扶解困,对制约企业发展的问题、障碍进行专题会诊,明确时限和解决措施,落实具体责任人,快解快办。四是加强政策宣传,通过集中宣讲、入企宣传、发放宣传册等方式,把各级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宣传好、解读好、落实好;利用政企服务直通网络平台、市政府网站等官方媒体平台,及时推送政策信息,倾听企业诉求。五是支持企业参加展会活动,组织企业参加5.18、数博会等展会、交易会活动,全年组织不少于10场、企业参展50家次以上,提升企业知名度和竞争力。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